2024年4月,兴庆区月牙湖乡成功入选2024年农业产业强镇立项名单。从移民搬迁到脱贫出列,再到产业强镇,月牙湖乡通过发展产业逐步摆脱贫困面貌,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立项名单的“山乡巨变”。
麻编文化IP “编织”农民新生活
呆萌小牛、滩羊宝宝、丝路骆驼……在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麻编手工坊,这些造型精美,富有宁夏地域特色的麻编工艺品,在村民的钩针下,销往国内外市场。
“我们做的产品丰富,有杯垫、抱枕、地垫等麻编生活实用品,还有骆驼、贺兰山岩画等麻编工艺品,从工坊建立到现在,订单就没断过,部分麻编制品甚至卖到了国外。”手工坊管理员虎海霞,一边检验着村民刚制作的麻编手做玩偶,一边介绍道:“手工坊成立于2017年,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编技艺传承人张璟的带领下,形成富有特色的麻编文化IP,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我是张璟老师带的第一批学生,从零基础开始学习麻编,经过几年的学习,技艺也有很大提升,现在也成为手工坊的管理员,开始培训新的员工,有了新的身份。”虎海霞说。
手工坊像虎海霞这样经历的村民有很多,他们大多是村里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妇女,曾生活在比较偏僻的山村,有的不识字,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工坊因地制宜开展培训,邀请村民学习麻编技艺,从零基础开始,循序渐进,耐心教授技艺,培训过程中收购了所有村民们编织的产品,也建立起工坊与村民之间的信任,提高村民编织好产品的信心。
今年56岁的马有云就是其中之一,因一场车祸不幸导致右腿高位截肢,要强的他不愿意就此一蹶不振,主动到手工坊学习麻编技艺,目前已是手工坊的熟练工,可以独立接受订单任务。“自从车祸后,一直在家,也没有收入,来到这边,和大家一起聊聊天,做做麻编,一个月还有收入,心情也好。”马有云说。
一针一线,一勾一挑。村民们不仅靠麻编改变了生活,也让这项非遗技艺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目前来手工坊务工村民固定有40余人,人均月收入能达到500元至2000元,同时通过麻编职业技能培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参加,让村民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助力乡村振兴。
拨响致富路上好“蒜”盘
停下三轮车,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五村村民刘岳将刚刚拉来的新鲜大蒜在工厂卸下,搬往车间深处。在剥蒜厂工作三年的他,尝到在家门口就业的甜头,他便带上老伴一同加入。
“剥蒜厂是个好地方啊!我今年都67岁了,出门打工也没出路,能在家门口就把我和老伴两个人的就业解决了!”说起剥蒜厂的这份工作,刘岳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线,像他和老伴一样在剥蒜厂上班的村民还有六七十人,在这里大家平均一个月工资有1500-2000元,既能顾到家,又能保障好生活,这日子便有了奔头。
据了解,滨河家园五村剥蒜厂自2018年正式投入运营,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集原料收购、精细加工、货物冷藏与流通等多功能于一体。配备有4座保鲜冷库,总储藏能力3吨,还配有2台色选机,3辆运输车,年加工量稳定在1000吨以上,加工后的净蒜米销往银川各大批发市场。
据滨河家园五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马国平介绍,为鼓励企业带动村民稳定务工,滨河家园五村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对剥蒜厂的场地租金进行了一系列减免,2023年11月重新签订协议后,每年仅收取租金6万元。
2024年,为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鼓励更多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滨河家园各村利用村集体资金对在剥蒜厂务工的低收入人群制定了补贴政策,对月收入达到600元的每户补贴200元,达到1200元的每户补贴400元,达到1800元的补贴每户600元。目前滨河家园一至五村已动员31户低收入农户到剥蒜厂务工并享受务工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