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萧关-新华网

走萧关

2025-01-12 09:47:02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银川1月11日电 题:走萧关

  新华社记者刘紫凌、侯雪静、邹欣媛

  年关之际,新华社组成调研小分队,再次走萧关。

  此前半年,小分队多次走进萧关,翻六盘山,访西海固,碰触千年城墙,探寻历史印记,感受时代脉搏,目之所及,潜力无限。

  萧关,在宁夏境内南部地区,历经千年变迁,形成百里古道,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萧关古道,见证中华民族经贸往来之“道”、文化交流之“道”、民族融合之“道”,见证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交往交流交融。

  经贸往来之“道”

  瓦亭——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之一,萧关一度设在这里。

  固原市泾源县瓦亭村,就在当年瓦亭驿城墙脚下。“当年这里边贸繁盛,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城墙下名为“萧关商店”的小卖部里,瓦亭村老支书张杰细数变迁:从连年灾荒到吃上饱饭,再到机械种植、农牧产业不断发展;从盲目开垦到退耕还林,再到山川溪流、草木风林皆为财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生活便捷、乡风文明深入人心。

  顺萧关古道,经泾源到固原市原州区——这里曾是明朝三边总制所在地,而今古城特色产业蓬勃兴起。

  继续北上,沿萧关古道从固原市原州区到中卫市海原县。史料记载,唐朝在海原曾设立萧关县,是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至今海原的多个乡镇,依然是西北交通要地。“丝路驼队”变身“钢铁驼队”,货运数字化平台取代罗盘,让人、车、货精准匹配,辐射全国乃至周边国家。

  从边关到内陆,从国内到国外,经贸往来繁华景象再现——

  2023年,第六届中阿博览会在银川如期召开。10年间,中阿博览会共吸引112个国家和地区、6000多家中外企业、超40万客商参加,签订合作项目1200多个……

  如今,这里正为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拓展新空间——

  宁夏陆续开通至欧洲(布达佩斯)、至伊朗(安扎利)等地的货运班列,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依托与天津港“一单制”多式联运班列,实现对12个国家50多个港口、城市的物流覆盖……

  小分队行至六盘山下,在原州区的一家马铃薯加工企业的车间内,看到生产线上供料、挑拣、装箱、装车一气呵成,数个星期后相关产品即可端上阿联酋消费者的餐桌。

  从粗放式增长到高质量发展,源于新发展理念的驱动。近年来当地“破”“立”并举,向高效产业、高质产能聚力,一系列变革悄然发生。

  萧关一带先后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工程,数十年的生态修复使荒山重新郁郁葱葱。

  春风已度玉门关。从“苦甲天下”到“自然城市”,古道新生,日日新。

  文化交流之“道”

  从六盘山出发,向北至贺兰山,我们与历代长城相遇。

  长城脚下的萧关古道,就是不同文化的交汇带。

  纵贯南北,萧关位置变迁的背后,有着儒家思想、礼仪制度等灿烂中原文化在辽阔西部地区的广泛传播和生根发芽。

  融通东西,古丝绸之路的分支经此穿行,西域珍宝和中亚文化在这里汇聚,也经此传播了中原文化。

  萧关古道,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将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也将东西方文化紧密相连。

  走进固原博物馆,这里出土的文物实证萧关古道文化交流的繁盛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的开放包容:“镇馆之宝”鎏金银壶,闪耀着波斯文化、希腊文化、中亚巴克特里亚文化的光芒;晶莹剔透的凸钉玻璃碗,是古代波斯玻璃制造工艺的杰出代表……每一件文物,都是鲜活的文化交流见证。

  萧关在六盘山腹地,扼守进入关中通道,见证千百年来风起云涌——

  西夏李元昊三胜宋朝,却因榷场关闭而茶饮无着、衣钵昂贵;征战一生的成吉思汗,于六盘山静谧山谷辞世……

  历史走远,但只要诗在,萧关就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的诗句流传至今,而“从今万里外,不复锁萧关”的期盼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作中从未间断。

  坚定文化自信,牢记历史走好新长征。

  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从莲花沟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从此中国革命一路走向胜利,六盘山因此也被誉为“胜利之山”。

  2024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革命精神始终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赓续传承,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勇向前。国庆期间,固原举行“重走长征路·翻越六盘山”徒步活动,吸引全国多地干部群众参加。

  民族融合之“道”

  临近元旦,小分队在海原县和当地群众一起迎接新年。“每逢重大节日,村里都会举办庆祝活动。”团结村村支书杨利说,大家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欢乐绽放在每个人脸上。

  萧关的设置,以军事需要为起点,以民族融合为终点。

  固原博物馆里,一张族谱直观展示了民族融合历程:史妙尼—史波波匿—史多悉多—史射勿—史大兴—史铁棒—史孝忠。

  新时期,民族融合、文明交汇更为广泛。近年来,宁夏每年有2000多对不同民族群众喜结良缘,生动诠释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彭阳县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内,为抢抓春节市场商机,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彭阳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民族一心,提升幸福生活含“金”量。宁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6776元,增至2023年的17772元。

  军事关隘、城池、驿站的变迁,嵌入历史发展之中,而这背后,正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力量。

  这力量穿越时空,孕育累累硕果——

  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正是古丝路精神的传承发扬。

  今日之中国,开放合作日益深化。

  2024年9月2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会见科摩罗总统阿扎利时,提及中国电视剧《山海情》在科摩罗热播。《山海情》里讲述的闽宁协作故事,就发生在西海固,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典型写照。

  闽宁协作近30年来,两地共计组织33万宁夏籍各族群众到福建务工;福建在宁企业发展到6000余家,吸纳20多万人就业……既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彰显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命运与共。

  萧关古道,是中华民族积淀和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个例证和缩影。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今天,萧关古道,正融入国家战略,直面新挑战、迎接新机遇。(完)

【纠错】 责任编辑:纪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