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强校领跑”到“弱校蝶变”,从“阳光分班”到“云端共享”,近年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通过集团化办学、制度创新、数字赋能三大举措,着力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探索出一条“以强带弱、资源共享、技术助力”的协同发展路径。
强校带弱校,城乡教育“抱团取暖”
针对城乡教育质量差异、教育质量不均衡问题,大武口区创新实施“1+N”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实施市第八中学与市第七中学、市第十一小学与市第十二小学、市第十五小学与胜利学校等集团化办学,组建教育联合体,通过“班子互派、教师轮岗、教研同步、考核一体”的“四轮驱动”,建立领导班子交叉任职、教师跨校轮岗、教研活动统一规划、教学质量一体化考核的系统化机制,实现统一管理、师资共享、课程共建,带动优质资源下沉。
据2025年春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显示,原教育薄弱的胜利学校、市第七中学综合成绩提升显著,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而同步推进建设的“智能同步课堂”,更是携手城乡教育的知识桥梁,覆盖15所城乡学校,累计开展“专递课堂”200余次,城乡学生共享名师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利用率提升40%。这一模式既缓解了大武口区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又为城乡教师搭建了互动提升的平台。
阳光分班+一生一策,教育公平“不留死角”
从2018年起,大武口区在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全面推行“阳光分班”机制,采取公开摇号、家长全程监督、过程录像存档等措施,确保分班公开透明。2024年,辖区内29所学校5407名学生参与分班,116个班级实现“零择班”“零投诉”。
针对特殊群体,大武口区更以“绣花功夫”织密保障网。推动建立“一生一策”动态档案,对单亲家庭、残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精准帮扶。通过课后服务补贴、心理辅导干预、学业跟踪指导等措施,确保教育公平覆盖每一名学生,真正做到“不落一人、不丢一课”。
数字赋能,城乡资源“破壁共享”
大武口区以“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累计建成智慧教室77间、在线互动课堂147间,配备智能教学设备261套,城乡学校信息化装备覆盖率实现100%。统筹推进“三个课堂”应用,通过“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应用,农村学子轻点屏幕,便可与城区名师“面对面”授业解惑,年均开课超5000节次,城乡教育壁垒在云端消融。
大武口区用科技之笔书写教育均衡的“无界答卷”,数字化手段如同教育发展的“高速公路”,让优质资源跨山越海、触手可及。农村学校教师通过在线培训、资源共享库等渠道,快速提升专业能力;城区骨干教师借助远程评课、联合备课,城乡教育协同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均衡”,大武口区以系统思维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用制度创新保障公平底线,以技术手段破解资源瓶颈,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优质均衡发展之路。未来,大武口区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政策落地,让城乡教育的“协同效应”持续释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教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