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区推动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提质增效-新华网

大武口区推动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提质增效

2025-04-18 09:05:02
来源:大武口区委改革办

  自2024年试点开展基层残协规范化建设工作以来,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创新构建“1+2+N”残协运行模式,推动基层残疾人组织从“有形覆盖”向“有效服务”转变,以服务有温度、保障有力度的实际行动托起残疾人群众“稳稳的幸福”。

  创新组织架构,构建协同高效运行体系

  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推动残协组织新发展。编制《大武口区残协规范化制度汇编手册》,优化调整残协组织结构,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残协主席,社区副主任、街道残联专委担任副主席;广泛吸纳残疾人及亲友代表、扶残助残人士等担任残协委员,共配备社区残协委员18人,并形成了“残协委员提议—主席办公会审议—社区党委决议”的议事决策机制。同时,按照《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工作规范》和《专职委员工作规范》,制定社区残协工作制度、专职委员工作职责、工作规范,实现了残协组织架构和工作制度上墙明示,助推残疾人事业高效运转。

  以网格管理为抓手,打造社区残协“微组织”。划分12个助残服务网格,构建“社区残协—网格长—楼栋长”三级服务网络,选聘网格长12名、楼栋长84名;鼓励160名党员自发成立“先锋助残队”,实施党员划片定岗联户制度。建立残疾人基本信息、服务需求、政策享受三本台账,常态化开展“三必访”(重大节日必访、突发事件必访、政策调整必访)、“三代办”(证件办理代办、补贴申请代办、康复服务代办)行动,实现“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有效构建起了“15分钟助残生活圈”。2024年累计入户走访残疾人家庭1000余(户)次,代办残疾人证核发、社保补贴申请等事项400余件。

  夯实阵地建设,打造多元助残服务平台

  以阵地建设为基础,提升助残服务新效能。整合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法律援助站等资源,打造“残疾人之家”综合服务实体平台,推动康复服务区、技能培训区、文化娱乐区、综合服务区四大功能区一体化建设。配备专职工作人员5名,购入康复训练器材20件,累计为200多名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康复指导;与辖区艺术培训机构合作,开设手工编织、餐饮经营等课程,举办8期培训,帮助70余名残疾人掌握就业技能;组建残疾人艺术团和书画兴趣小组,常态化开展文艺展演、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惠及残疾人1000余人次;设置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窗口,协调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援助,化解矛盾纠纷2起,开展残疾群众心理疏导13次。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探索助残实践新路径。联合10支志愿服务队、1家卫生服务中心和2家企业建立助残联盟,引入助残资金25万元,形成残协搭台、社会参与的服务格局。与共青团、红十字会等志愿者组织加强合作,创新组建“阳光互助帮帮团”“益路同心搭把手”等志愿服务队,推动轻度残疾人帮扶重度残疾人机制有效运行。打造“我和‘窗帘’有个约定”等志愿帮扶项目,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通过‘窗帘’的开闭关注残疾人生活动态,用“无声的守候”传递有温度的安全感。2024年累计服务残疾人家庭400户次,民生社区荣获全国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基地。

  规范服务流程,推动助残事项高效办理

  以流程优化为牵引,打造智能助残新模式。制定《大武口区社区残疾人协会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手册,梳理残疾人证核发、就业援助等事项30项,绘制“申请—审核—办结”标准化流程图32张,明确办理时限、所需材料、责任人员“三个清单”,确保“一事一流程、一环一规范”。试点建立“交叉检查+街道督导”监督机制,定期抽查服务档案120份,整改问题12项,群众投诉率显著下降。不断提升线上服务响应能力,建立专职委员微信群和残疾群众需求群等线上平台,发布惠残政策320条次,线上解答咨询600余人次,办理辅具申领、就业登记等业务200余件,服务响应速度提升25%。

  以“三色管理”为依托,创新助残服务新机制。以重度残疾人出行难问题为切入点,创新推行红色急办、黄色协办、绿色通办的三色管理机制。红色急办针对康复救助、临时补贴等紧急需求,实行24小时上门受理,并将办结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黄色协办针对就业登记、政策咨询等常规事项,由网格员全程跟踪,5个工作日内反馈结果;绿色通办针对跨部门联办事项,开通残协吹哨、部门报到绿色通道,平均办理时长缩短60%。2024年累计代办事项440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完善社区阵地无障碍设施建设,打造宁夏首家社区爬楼机,通过科技助残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为特殊群体构建起“最后一级台阶”温情通道。

【纠错】 责任编辑:纪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