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县:厚植文化根脉 守护历史“遗”韵-新华网

永宁县:厚植文化根脉 守护历史“遗”韵

2025-04-24 16:32:38
来源:永宁县委宣传部

  近年来,永宁县持续深挖县内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激发非遗人的发展动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和传承力得到显著增强。

  夯实基础,强化非遗支撑体系。经线索搜集、资料审核、专家评审及专题会议等流程,推荐确认滩羊皮鞣制、柳编、皮影制作、木雕、葫芦烙画、贺兰砚制作等非遗代表性项目73项,董玉梅、石荣佳、王海保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7人。积极申报乡村工匠名师,农业农村部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刘亚明,自治区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丁跃成、任新兰等为乡村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内外兼修,推动非遗交流互鉴。借助区市培训项目,组织非遗传承人奔赴贵州、上海、张家口等地,参加文旅推介会、非遗项目交流会及研修班等活动,不仅拓宽了传承人的视野,还为展示非遗项目与技艺提供了更多平台,吸引外界关注与支持,促进了不同地区非遗传承人的经验交流与合作。同时,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邀请中国博物馆民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彤等专家,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转化及乡村振兴》《宁夏岩画与文创设计》等课程,为县域内56名传承人带来先进传承理念,提升了专业素养。

  文化惠民,共享非遗保护硕果。以“永宁县乡村文化旅游节”“四季村晚”等为契机,展示展演非遗项目50余场次,借助传统节日与节庆活动展示非遗魅力。策划组织“非遗过大年”“秧歌社火巡游大赛”“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系列活动,吸引万余群众参与,让非遗文化贴近生活。开展12场次优秀传统文化(戏曲、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传授叭喇鞭、剪纸等技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

  文旅融合,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深入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将非遗工坊打造成融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展览销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旅新业态基地,以手鞠球、钩针编织、编结、古法手工香等非遗项目为主要研学内容,串联成线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集参观、体验、教育、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研学体系。2024年,闽宁镇非遗就业工坊接待研学学生6000余人,创收20万元;古法手工香制作工坊接待研学游客7000余人,创收80余万元。非遗产业初步形成“传统技艺活化、文旅深度融合、品牌化发展”格局。

  辐射带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用好非遗工坊在产品研究、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和管理服务、展示展演、导游解说等方面的就业资源,辐射带动原材料生产企业、物流行业等发展,进一步拓展就业创业渠道。闽宁镇非遗就业工坊采取“工坊+农户+经销商”模式发展手鞠球等产品产业,实现年产值212万元,带动全村57余人就业增收;闽宁镇古法手工香制作非遗工坊采用“订单式+零售”模式,实现年产值120万元,带动60余人就业增收;杨和镇灵羊二毛皮制作非遗工坊采用“订单式”模式,年加工皮张40000余张,实现年产值约400万元,辐射养殖户200户,约400人就业。

【纠错】 责任编辑:纪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