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4月28日电 题:宁夏红寺堡:教育点亮移民娃的未来
新华社记者艾福梅
来到西北小城支教两个月,高中语文老师庄小敏对前辈所说的这里娃娃“苦学”有了直观的感受:不少学生五点多就起床读书、背书了。
庄小敏从教20多年,今年2月,她将“讲台”从东南沿海的福建搬到了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刻板印象里西部孩子比较腼腆、内向,但实际上他们有远见也好问。我在第一堂课上说如果他们愿意可以课后来办公室边品茶边聊天,没想到第四节自习课就有孩子追到办公室,询问学习方法。”庄小敏说。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西海固8县区共23万移民陆续搬迁至此。二十多年来,秉持“教育一人、改变一家”的朴素愿望,红寺堡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教育布局上优先规划、在财政支出上优先保障、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努力为移民子女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
年轻的红寺堡区拥有一支非常年轻的教师队伍,有活力却也需要有经验的教师“传帮带”。因此,教育交流合作成为这里发展教育的重要抓手。
据红寺堡区教育局督导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王东君介绍,在闽宁教育协作框架下,红寺堡区与福建的教育交流日趋紧密,十所学校与福建惠安县的学校“一对一”结对,先后有300多人次福建老师来这里支教,也有不少红寺堡区老师走出去,到福建学校跟岗学习或培训。“双向交流机制让沿海地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观念在红寺堡落地生根。”他说。
庄小敏根据当地学生学情调整了教学方式,但始终坚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年时间很短,我能教的知识有限,但方法却会让他们受益终身。”她说。
福建支教老师俞秋玲则告诉记者,她会参与到物理学科的集体备课、教研组会中,指导年轻老师。
除了借助“外力”,红寺堡区还积极扩大本地优秀师资的辐射带动作用。据介绍,红寺堡区共命名50多个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等,并将这些优秀师资聘请为兼职教研员。“他们一直在教学一线,实践经验、理论知识都很丰富,能够随时解决老师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王东君说。
红寺堡区还积极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缩小地区、城乡教育差距。据了解,红寺堡区一方面通过新建、扩建学校,将初中和高中搬到县城,乡镇小学毕业生根据划片全部对口直升城市初中;另一方面则通过“强校+弱校”“城区校+农村校”的城乡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当地已成立3个教育集团,辐射城乡1.1万余名学生。
“每个校区空间承载能力有限,新生因入学年限差异可能全部集中在一个校区,也可能分开在两个校区就读,但校区间师资动态优化、课程全域共享、资源无差别供给。”红寺堡区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校长马燕说。
走进红寺堡区第五小学,操场上低年级学生正跟着专业武术老师学习动作,一板一眼颇有样子。“校园已经不够用了,规划36个班,现在已经40个班。”校长马千里说。
然而,2020年,这所新建好的学校第一次招生时却遭到家长“抵制”,光报名就报了一个星期。“家长不信任新学校的教育质量,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用行动打消他们的疑虑。”马千里说,他们安排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结对帮带,通过青年教师上岗课、提升课、优质课评比等活动,带动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站稳讲台;同时大力推进阅读、武术、剪纸等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今年,学校学生数量增加了近千人。而其作为集团校“牵头”学校,还带动设在乡村的燕宝小学快速发展,600多名村里娃不出村就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如今的红寺堡区,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老百姓谈得最多的不是哪家的房子车子好,而是谁家的娃娃考得好,尊师重教氛围越来越浓,“学在红寺堡”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数据显示,自2021年红寺堡区本科升学率突破40%后,当地本科升学率持续提升,2024年高考一本和二本上线率分别达到13.7%和53.3%。(完)